查看原文
其他

20年磨一剑,地表最强“空气充电宝”来了 |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

陈欢欢 中科院之声
2024-11-02

手机没电了需要充电宝
电网没电了怎么办?
在各种储能技术中
有一种“空气充电宝”——压缩空气储能技术
近年来发展势头极为迅猛

4月30日,中国科学院研发
国际首套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
在山东肥城首次并网发电成功
这是目前国际上
规模最大、效率最高、性能最优、成本最低的
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

这一技术虽然起源于国外
但在我国得到了发扬光大
从各项技术指标上看
目前可谓“地表最强”

▲山东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全景。

早在2004年
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
就开始了储能相关研究
那时正是火电“大干快上”的时代
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足1%
谁能想到能源格局未来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

说起储能,大家都觉得过于冷门
但中国科学院的使命是创新为民
不仅要努力满足当下的需求
也要前瞻思考未来的需要
工程热物理所坚信
储能技术值得投入

2005年
工程热物理所副研究员陈海生公派英国访学
和导师共同提出了液态空气储能概念
并在英国建成国际首套兆瓦级液态空气储能装置
这次小试牛刀之后
陈海生立志:
在中国发展更先进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
当时,传统技术的缺点是效率仅50%左右
即进去1度电只能放出来大约半度
而且,还必须依赖天然气提供热源
 中国“缺油少气”
这条路显然走不通

2009年,工程热物理所提出全面革新的
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——
系统效率达70%以上
且不需要额外燃料,实现零排放

这一技术飞跃的重要基础
来自中国科学院对叶轮机械的深厚研究
工程热物理所创始人吴仲华先生
是国际公认的“叶轮机械先锋”
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关键
正是叶轮机械的高效运转

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最大的变数在于
从根本上抛弃了燃气轮机
转而利用压缩机、膨胀机和蓄冷蓄热技术
实现高效发电

▲1.5MW先进压缩储能系统。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
2009年
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开发在中国还是空白
是模仿成熟技术走老路
还是自主创新第一个吃螃蟹?
前者来得快,后者风险高
工程热物理所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
陈海生说:
“哪怕多花几年,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,
不受制于人。”

研发一项新技术的难度有多大?
团队成员形容当时面临的困难就像“一堵墙”
例如,膨胀机的膨胀比达到常规膨胀机2倍以上
为此,团队建设了一系列实验平台
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反复优化
一点点提高

蓄热蓄冷是决定技术成败的另一大关键点
经过不懈的技术攻关
他们最终以最普通的水为介质实现了目标
 团队成员王亮表示:
“这是一个全世界都没有出现过的方案。”

要攻克硬科技,必须具备硬实力
从1.5兆瓦到10兆瓦再到100兆瓦系统
每一次规模放大,都是从原理到部件的重新研发
经过10余年技术攻关
他们面前的那堵“墙”终于被突破

▲张家口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蓄冷蓄热罐。

2021年,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
国家示范项目在张家口顺利并网
发电效率达到70.4%

经过进一步技术创新

山东肥城300兆瓦示范电站“更上一层楼”

设计效率达72.1%

与储能技术的“老大哥”——抽水蓄能相当

成本也更具竞争力

年发电量约6亿度

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.9万吨

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9万吨

要攻克硬科技,还必须有建制化的团队
作为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
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每项关键技术
都需要大平台、长时间、大强度的稳定支持
储能研发中心现有职工学生200余人
十多年来
大家为了项目“逐风而居”“餐风饮露”
2023年,半数以上职工出差超过100天
还有几人超过300天
但团队成立至今
核心成员一个都没离开
他们说:
“能坚持深入干一件事,
实现自己的理想,很幸福。”

▲国际首套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。

过去10年间
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增长了8倍
2023年风电光伏装机历史性地超过火电
储能不仅登上了历史舞台
并且将扮演重要角色
而中国也成为全世界对储能需求最强烈的国家

电影《中国合伙人》中有一句经典台词:
“梦想是什么?
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”
对于储能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而言
攻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
让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
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

阅读全文请见
地表最强“空气充电宝”是这样炼成的

来源:中国科学报
责任编辑:刘映含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中科院之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